新闻中心
资讯分类

新闻中心

空分市场的竞争激烈 看跨国化工巨擎谈如何投资中国市场

  • 分类:行业新闻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22-11-25
  • 访问量:8987

【概要描述】  中国的化学工业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,这是啥时候的事儿了?2010年!
  中国市场无疑具有致命的吸引力,对于巴斯夫、拜耳、英威达、朗盛、普莱克斯等全球化工巨头而言,这个市场似乎永远有无界的想象空间。
  与中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三十多年高增长相伴随的,是跨国化工企业从单纯输出产品,到建立办事处,到建设厂房,到设立独资及合资公司,再到系统的本土化发展的过程——他们与中国的众多合作伙伴一起,推动了整个化工产业的持续发展与繁荣。
  不过, 在10年、20年、甚至30年的时间里,跨国的化工企业是否已真的“读懂”中国?现实答案显然在yes与no之间。唯一可以肯定永远是“变化”。那些用鲜花、香槟、红地毯欢迎化工巨头的时代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。
  没有比“摸着石头过河”更能准确描述跨国的化工企业在中国的心态。但中国企业自己都要摸着石头过河,外企很难超越这一阶段。而且——30多年里,很多企业没有摸到石头就滚进河里去了。
  这里的产业进程可能一日千里,而这里的政策,合作伙伴,竞争对手,技术水平的变化也可能让人眼花缭乱;中国市场有时还是会让跨国化工企业琢磨不透,标准的波特五力分析和波士顿矩阵总敌不过孙子兵法与传统智慧。即使精于研读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讲话,即使谙熟“中国特色”,一些化工巨头们面临的压力和风险,显然并不比机遇带来的期望小。
  管理学教授胡安·安东尼奥·费尔南德斯长期研究中国商业环境。他在《关系》一书中比喻,跨国公司与中方伙伴(官员、委托人、买主)之间经常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衔接,就像一对舞伴,男舞伴总想跳太快而女舞伴则小心翼翼,对跨国公司来说,如何与中国商业环境保持步调一致是艰难的一课——对于一些跨国的化工企业而言也不例外。
  那么,对于深耕中国本土市场,并在此获得了竞争地位的化工巨头们而言,面对新常态、新政策、新环境、新对手,他们看到的机遇与风险是什么?对此,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做了一次调研,他们与巴斯夫、陶氏、拜耳等十余位跨国公司的高层做了充分交流,获取了极有价值的一手资料。
  虽然不同企业的战略、市场和投资策略千差万别,但他们的观点判断也有明显趋同之处,整体而言可以归结为: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,未来最中国市场的投资基本上维持相当水平,但目前对行业产能过剩的忧虑有增无减;能源需求、水资源、城镇化、人口结构变化以及机动化可能带来行业的深刻变革;更加关注成本控制、盈利性、价值增长以及研发的市场导向;对化工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充满期待,对更为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充满渴望。
  朗盛化学大中华区总裁钱明诚:
  总体来说,不适应市场的创新就没有前途,两者必须紧密相关。历史经验证明,即使研发出好的产品,但是没有市场需求做支撑也将被淘汰。
  基于朗盛本身的核心业务我们认为未来全球发展面临四个大趋势:绿色机动化、城市化、洁净水需求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,朗盛尤其看好机动化和城市化。
  改革开放的后30年行业必须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未来的挑战。转型是痛苦的过程,转型的过程中对安全、环保和健康的要求不断提升,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历程。行业实现转型升级需要政府、行业、协会等相关利益方进行配合,同时要考虑社会稳定性等重要方面。
  朗盛建议,要实现长远发展,营造一个长期稳定和清晰的政策环境至关重要。比如目前中国的环保政策趋势无疑是正确的,但是稳定性不够,不同省市的政策不清晰,不同项目可能面临不同的处理方式。此外,存在因为地方执政领导的更替,政策连贯性不足的问题。我们相信,随着改革的深化,这些都将进一步改善。
  对化工企业来说,目前来自原材料的压力很大。某种程度上说原料和市场决定投资。对中国来说,原料供应是短板,市场需求是优势。未来朗盛关心政策的开放程度,混合所有制将是关注重点之一,预计未来原料供应会比现在更加市场化。回首过去,2004年朗盛化学的业务从拜耳分出的时候,亚太区的资产只有5%,而到2015年该数字将达到35%。
  拜耳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总裁苗伯乐:
  拜耳不可能忽视各种挑战的存在,比如,短期的产能过剩现象可以理解,长期的产能过剩会带来较大的问题。
  在中国市场,过去15年,拜耳处于建设期,主要进行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和研发上的投入。但在2015年或2016年将进入发力期,即在基本建设完成的基础之上来寻求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客户服务,这与中国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,通过环保和追求更高的效率来实现新一波的成长相吻合。
  从区域战略来讲,拜耳的整体思路是与合作伙伴、客户保持紧密沟通。比如,当客户开始从沿海地区转向华中地区的时候,拜耳的步伐也跟随到了这一区域,同时开始通过建立销售办事处、系统料工厂等方式来支持支援已经转向华中地区的客户群。
  创新不可或缺,最重要的是效率和专注度两方面。拜耳我们力图通过自成一体的突破性的生产工艺创新,同时达到人、地球和利润三者的融合。鉴于拜耳的主要产品是聚合物,产品成熟度已较高,不需要在基础科研领域投入已

空分市场的竞争激烈 看跨国化工巨擎谈如何投资中国市场

【概要描述】  中国的化学工业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,这是啥时候的事儿了?2010年!
  中国市场无疑具有致命的吸引力,对于巴斯夫、拜耳、英威达、朗盛、普莱克斯等全球化工巨头而言,这个市场似乎永远有无界的想象空间。
  与中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三十多年高增长相伴随的,是跨国化工企业从单纯输出产品,到建立办事处,到建设厂房,到设立独资及合资公司,再到系统的本土化发展的过程——他们与中国的众多合作伙伴一起,推动了整个化工产业的持续发展与繁荣。
  不过, 在10年、20年、甚至30年的时间里,跨国的化工企业是否已真的“读懂”中国?现实答案显然在yes与no之间。唯一可以肯定永远是“变化”。那些用鲜花、香槟、红地毯欢迎化工巨头的时代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。
  没有比“摸着石头过河”更能准确描述跨国的化工企业在中国的心态。但中国企业自己都要摸着石头过河,外企很难超越这一阶段。而且——30多年里,很多企业没有摸到石头就滚进河里去了。
  这里的产业进程可能一日千里,而这里的政策,合作伙伴,竞争对手,技术水平的变化也可能让人眼花缭乱;中国市场有时还是会让跨国化工企业琢磨不透,标准的波特五力分析和波士顿矩阵总敌不过孙子兵法与传统智慧。即使精于研读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讲话,即使谙熟“中国特色”,一些化工巨头们面临的压力和风险,显然并不比机遇带来的期望小。
  管理学教授胡安·安东尼奥·费尔南德斯长期研究中国商业环境。他在《关系》一书中比喻,跨国公司与中方伙伴(官员、委托人、买主)之间经常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衔接,就像一对舞伴,男舞伴总想跳太快而女舞伴则小心翼翼,对跨国公司来说,如何与中国商业环境保持步调一致是艰难的一课——对于一些跨国的化工企业而言也不例外。
  那么,对于深耕中国本土市场,并在此获得了竞争地位的化工巨头们而言,面对新常态、新政策、新环境、新对手,他们看到的机遇与风险是什么?对此,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做了一次调研,他们与巴斯夫、陶氏、拜耳等十余位跨国公司的高层做了充分交流,获取了极有价值的一手资料。
  虽然不同企业的战略、市场和投资策略千差万别,但他们的观点判断也有明显趋同之处,整体而言可以归结为: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,未来最中国市场的投资基本上维持相当水平,但目前对行业产能过剩的忧虑有增无减;能源需求、水资源、城镇化、人口结构变化以及机动化可能带来行业的深刻变革;更加关注成本控制、盈利性、价值增长以及研发的市场导向;对化工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充满期待,对更为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充满渴望。
  朗盛化学大中华区总裁钱明诚:
  总体来说,不适应市场的创新就没有前途,两者必须紧密相关。历史经验证明,即使研发出好的产品,但是没有市场需求做支撑也将被淘汰。
  基于朗盛本身的核心业务我们认为未来全球发展面临四个大趋势:绿色机动化、城市化、洁净水需求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,朗盛尤其看好机动化和城市化。
  改革开放的后30年行业必须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未来的挑战。转型是痛苦的过程,转型的过程中对安全、环保和健康的要求不断提升,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历程。行业实现转型升级需要政府、行业、协会等相关利益方进行配合,同时要考虑社会稳定性等重要方面。
  朗盛建议,要实现长远发展,营造一个长期稳定和清晰的政策环境至关重要。比如目前中国的环保政策趋势无疑是正确的,但是稳定性不够,不同省市的政策不清晰,不同项目可能面临不同的处理方式。此外,存在因为地方执政领导的更替,政策连贯性不足的问题。我们相信,随着改革的深化,这些都将进一步改善。
  对化工企业来说,目前来自原材料的压力很大。某种程度上说原料和市场决定投资。对中国来说,原料供应是短板,市场需求是优势。未来朗盛关心政策的开放程度,混合所有制将是关注重点之一,预计未来原料供应会比现在更加市场化。回首过去,2004年朗盛化学的业务从拜耳分出的时候,亚太区的资产只有5%,而到2015年该数字将达到35%。
  拜耳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总裁苗伯乐:
  拜耳不可能忽视各种挑战的存在,比如,短期的产能过剩现象可以理解,长期的产能过剩会带来较大的问题。
  在中国市场,过去15年,拜耳处于建设期,主要进行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和研发上的投入。但在2015年或2016年将进入发力期,即在基本建设完成的基础之上来寻求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客户服务,这与中国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,通过环保和追求更高的效率来实现新一波的成长相吻合。
  从区域战略来讲,拜耳的整体思路是与合作伙伴、客户保持紧密沟通。比如,当客户开始从沿海地区转向华中地区的时候,拜耳的步伐也跟随到了这一区域,同时开始通过建立销售办事处、系统料工厂等方式来支持支援已经转向华中地区的客户群。
  创新不可或缺,最重要的是效率和专注度两方面。拜耳我们力图通过自成一体的突破性的生产工艺创新,同时达到人、地球和利润三者的融合。鉴于拜耳的主要产品是聚合物,产品成熟度已较高,不需要在基础科研领域投入已

  • 分类:行业新闻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22-11-25
  • 访问量:8987

  中国的化学工业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,这是啥时候的事儿了?2010年!
  中国市场无疑具有致命的吸引力,对于巴斯夫、拜耳、英威达、朗盛、普莱克斯等全球化工巨头而言,这个市场似乎永远有无界的想象空间。
  与中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三十多年高增长相伴随的,是跨国化工企业从单纯输出产品,到建立办事处,到建设厂房,到设立独资及合资公司,再到系统的本土化发展的过程——他们与中国的众多合作伙伴一起,推动了整个化工产业的持续发展与繁荣。
  不过, 在10年、20年、甚至30年的时间里,跨国的化工企业是否已真的“读懂”中国?现实答案显然在yes与no之间。唯一可以肯定永远是“变化”。那些用鲜花、香槟、红地毯欢迎化工巨头的时代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。
  没有比“摸着石头过河”更能准确描述跨国的化工企业在中国的心态。但中国企业自己都要摸着石头过河,外企很难超越这一阶段。而且——30多年里,很多企业没有摸到石头就滚进河里去了。
  这里的产业进程可能一日千里,而这里的政策,合作伙伴,竞争对手,技术水平的变化也可能让人眼花缭乱;中国市场有时还是会让跨国化工企业琢磨不透,标准的波特五力分析和波士顿矩阵总敌不过孙子兵法与传统智慧。即使精于研读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讲话,即使谙熟“中国特色”,一些化工巨头们面临的压力和风险,显然并不比机遇带来的期望小。
  管理学教授胡安·安东尼奥·费尔南德斯长期研究中国商业环境。他在《关系》一书中比喻,跨国公司与中方伙伴(官员、委托人、买主)之间经常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衔接,就像一对舞伴,男舞伴总想跳太快而女舞伴则小心翼翼,对跨国公司来说,如何与中国商业环境保持步调一致是艰难的一课——对于一些跨国的化工企业而言也不例外。
  那么,对于深耕中国本土市场,并在此获得了竞争地位的化工巨头们而言,面对新常态、新政策、新环境、新对手,他们看到的机遇与风险是什么?对此,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做了一次调研,他们与巴斯夫、陶氏、拜耳等十余位跨国公司的高层做了充分交流,获取了极有价值的一手资料。
  虽然不同企业的战略、市场和投资策略千差万别,但他们的观点判断也有明显趋同之处,整体而言可以归结为: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,未来最中国市场的投资基本上维持相当水平,但目前对行业产能过剩的忧虑有增无减;能源需求、水资源、城镇化、人口结构变化以及机动化可能带来行业的深刻变革;更加关注成本控制、盈利性、价值增长以及研发的市场导向;对化工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充满期待,对更为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充满渴望。
  朗盛化学大中华区总裁钱明诚:
  总体来说,不适应市场的创新就没有前途,两者必须紧密相关。历史经验证明,即使研发出好的产品,但是没有市场需求做支撑也将被淘汰。
  基于朗盛本身的核心业务我们认为未来全球发展面临四个大趋势:绿色机动化、城市化、洁净水需求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,朗盛尤其看好机动化和城市化。
  改革开放的后30年行业必须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未来的挑战。转型是痛苦的过程,转型的过程中对安全、环保和健康的要求不断提升,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历程。行业实现转型升级需要政府、行业、协会等相关利益方进行配合,同时要考虑社会稳定性等重要方面。
  朗盛建议,要实现长远发展,营造一个长期稳定和清晰的政策环境至关重要。比如目前中国的环保政策趋势无疑是正确的,但是稳定性不够,不同省市的政策不清晰,不同项目可能面临不同的处理方式。此外,存在因为地方执政领导的更替,政策连贯性不足的问题。我们相信,随着改革的深化,这些都将进一步改善。
  对化工企业来说,目前来自原材料的压力很大。某种程度上说原料和市场决定投资。对中国来说,原料供应是短板,市场需求是优势。未来朗盛关心政策的开放程度,混合所有制将是关注重点之一,预计未来原料供应会比现在更加市场化。回首过去,2004年朗盛化学的业务从拜耳分出的时候,亚太区的资产只有5%,而到2015年该数字将达到35%。
  拜耳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总裁苗伯乐:
  拜耳不可能忽视各种挑战的存在,比如,短期的产能过剩现象可以理解,长期的产能过剩会带来较大的问题。
  在中国市场,过去15年,拜耳处于建设期,主要进行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和研发上的投入。但在2015年或2016年将进入发力期,即在基本建设完成的基础之上来寻求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客户服务,这与中国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,通过环保和追求更高的效率来实现新一波的成长相吻合。
  从区域战略来讲,拜耳的整体思路是与合作伙伴、客户保持紧密沟通。比如,当客户开始从沿海地区转向华中地区的时候,拜耳的步伐也跟随到了这一区域,同时开始通过建立销售办事处、系统料工厂等方式来支持支援已经转向华中地区的客户群。
  创新不可或缺,最重要的是效率和专注度两方面。拜耳我们力图通过自成一体的突破性的生产工艺创新,同时达到人、地球和利润三者的融合。鉴于拜耳的主要产品是聚合物,产品成熟度已较高,不需要在基础科研领域投入已

相关新闻

客户服务热线:真诚服务,价格优惠,诚信为本,质量取胜
Sincere service, price concessions, integrity-based, quality win

给我们留言

如果您有任何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

版权所有:衢州市协成化工有限公司 浙ICP备07032792号-1   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  金华

版权所有:衢州市协成化工有限公司 浙ICP备07032792号-1   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  金华       浙公网安备 33080202000523号